《精神现象学》义解(上下卷)

作者:庄振华

分类:哲学宗教

标签:

格式:epub/mobi/azw3

豆瓣评分:8.9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逐段考释《精神现象学》的评注性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吸收国内外学者《精神现象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并经过多轮课堂教学、同行讨论的锤炼后写作而成的。本书不满足于对国内外某家某派观点的单纯介绍,而是基于自身的判断,对这些观点有取有舍,并重新界定辩证法、规律、理性、精神等关键概念,对黑格尔与现代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特质与思想史地位等问题提出作者独立的见解,堪与西方学者进行对话。因此,本书对于推进我国黑格尔研究和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大有裨益。

如果说近现代思想家中有谁能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肩,黑格尔一定榜上有名。而他的《精神现象学》又是西方哲学史上媲美《理想国》《形而上学》的一部经典著作。此书历来以晦涩难懂著称,且不说在普通读者那里,它那熔意识、知识、逻辑与历史于一炉的风格往往让人不明所以,单就专门的黑格尔研究界而言,对这部书的解读也是时异而常新的。在崇尚人的行动与征服的年代,人们认为这是一部讲述人的自我实现的书;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承平时代,欧美诸多学者大多只希望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挖掘书中主体间性“主体间性”(Intersubjektivitt)并非黑格尔的术语,它是当代学者研究黑格尔自我意识学说乃至整部《精神现象学》的一条路径。本书中的“主体间性”主要指人际关系,尤其指通过改造、重建或修复人际关系而寻求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的那种思路,它本质上还是立足于个人,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共同体(Gemeinschaft)层面,即还没有基于共同体本身来看待个人。当然共同体并不是跳出主体间性去另外寻得的什么东西,它是主体间性的内在根据。所以我们在主体间性能容纳“共同体”这个含义的一两处地方,也可能会以主体间性泛指这两重含义。的资源,为他们有关商谈伦理、承认的斗争或社会性的学说背书;而在学院研究界,一股将近半个世纪的回到意识哲学的潮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黑格尔研究界。但遗憾的是,这三种路径虽然都各自在某个层次上反映了黑格尔的部分看法,但就《精神现象学》整部书而言,恰恰是黑格尔要在他的第三、四、五章中逐一加以突破的立场,而黑格尔自己的根本立场则是作为意义世界本身的精神,别无其他。

黑格尔的精神学说实际上是近代以来的世界观对自身的一次真正全面而深刻的反思。精神不是主观思维或其客观投射,而是意义世界本身,它固然必须通过个人来成全,但它首先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而实在的整体,是黑格尔所谓的“事情本身”。因此离开意义世界这个基本立足点来谈论《精神现象学》的种种做法,虽然也能抉发出书中的某些闪光点,但始终无法得其要领。现代哲学对近代思想所寻求的种种确定性都已失望,然而现代思想所揭示的那种有限性处境往往又导致人的迷茫无归,我们是时候深切反思近现代所共有的内在性世界观了。基于这一考量,笔者以为我们有必要真正抱着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根据黑格尔自己在这部书的前五章中历尽艰辛后获得的那个立足点——精神,来重新审视与研究这部思想史名著,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与通行的种种解读既有部分交叠,又在根本点上大异其趣的一幅《精神现象学》图景。本书在观点上不求处处获得读者的认同,但如能激发起学界对《精神现象学》的深层次再研究,可谓功不唐捐。

作者简介

庄振华,男,1981年生于湖北汉川。2003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和近代西方哲学。著有:《黑格尔的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译有:谢林《论世界灵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海德格尔《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西北大学出版社,2016,)、喬治·阿岡本《剩餘的時間:羅馬書評註》(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0)、羅蘭·博爾《天國的批判:論馬克思主義與神學》(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9)等。

喜欢本书请支持正版! 下载地址

发表评论